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课题成果 > 课题进展
《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实施课堂导入实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课题研究组  录入时间:2011-12-5  阅读次数:5813

《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实施课堂导入实效性研究》(编号:20080273)自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批准立项以来,我校遵守课题研究规范,不断整合和优化课题实施方案,遵守课题立项承诺,严守操作,确立了《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方式单一低效的现状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导入方式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不同课型导入方式安排的实验研究》和《导入方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特高的影响研究》四个子课题,以子课题研究推动和保障总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研究成果。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对于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有效进行正是从课堂的导入开始。可以说课堂导入方式的设计及其取得的实效性,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发生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因此,作好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方式实效性研究,有利与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增进课题教学效益的提高。

   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的特点和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来看,可以说,苏教版教材在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在增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促进教师实践教材的能力提高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苏教版教材所暴露的城市化特性也不得不引起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具体表现为所选题材城市化、生活素材边缘化,对于农村的学生学习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对于苏教版教材导入方式的实效性且能结合农村教学实际,把课堂教学的导入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的研究,显得明显空白。因此,作为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灵活的处理教材,实践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教版教材导入方式的实效性运用且能结合农村教学实际需要,把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结合农村教学实际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二、                                 课题界定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的开头称为“导入新课”。课堂教学的导入虽是仅占几分钟或几句话,但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阶段,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负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启动学生思维的机器,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并为学习新知识作鼓动和铺垫,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在实施导入时,要尝试用不同的导入方式,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把导入新课视为一环,要简明,紧扣课题,切忌喧宾夺主,影响正课进行。只要导之有方,就能事半功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理论依据

1.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着初级到高级的阶段。一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最能吸引学生眼球的地方也就是一节课的开端。

2.素质教育理论

在实现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指导下,教师应丰富完善教学技能,搞好组织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努力创建出轻快,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整体和谐地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为培养出大批合格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

把导入新课视为一环,要简明,紧扣课题,切忌喧宾夺主,影响正课进行。只要导之有方,就能事半功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数学学习理论

儿童的数学学习特征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特征是关键要能真正了解并学会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现就必须真正认识并了解儿童的数学学习的过程特征,以及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规律。

  因为,无论是宏观的课程理念、学科性质,等等;还是中观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等;或是微观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都是以研究儿童的数学学习的过程特征,以及儿童的数学能力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为基础的。

所以,不管是学习的全过程,还是学习部分环节,都要仅仅抓住儿童的学习过程特征与他们的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要将他们作为理解并掌握目标、原则、方法、策略、途径等等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针对不同课型进行实验研究;新授课以情境设疑引入,练习课以复习导入为主,复习课以学生为主体解决生活中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创建新形势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领域和课堂教学,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使小学数学体现生活数学的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课堂中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开拓、启迪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使学生个性品质得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通过实验研究,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鉴于本课题的研究需要,确定以下几个研究内容和方向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方式单一低效的现状研究。

2)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导入方式特点的分析与研究。

3)小学数学不同课型导入方式安排的实验研究。

4)导入方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特高的影响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研究

学习资料和案例中不同的导入方式,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注意经验推广与选择。

2.调查研究

调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在尝试使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对教学效益提升上的效果,找出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3.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研究,探索适合不同课型、不同学段学生导入方式,更好选择适合的导入方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七、课题研究的措施

  1.精心选题,不断完善研究方案

  20085月学校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申报通知后,决定以《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实施课堂导入实效性研究》作为课题研究。课题组对课题进行了论证,制定了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形成了由一把手校长主持,教务处、教科室成员及数学组长参与研究与实践,现代教学技术专业人员提供技术支撑的研究体系。

  2.加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水平

  理论学习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先导,课题的研究需要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支撑,需要一支观念先进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课题组做到三个一:每人每学期精读一本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专著,如《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每人每学年至少完成一篇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教研课;课题组核心成员每人主持一个县级子课题。四个一的落实,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为课题顺利研究提供了保障。

  3.分段研究,提升课题研究实效

《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实施课堂导入实效性研究》以子课题研究为抓手,分别为《小学数学教学导入方式单一低效的现状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导入方式特点的分析与研究》、《小学数学不同课型导入方式安排的实验研究》和《导入方式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特高的影响研究》。

在四个子课题研究中,我们分别从开发资源的领域、综合应用领域,和推广实验、推广应用领域入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导入要求,力求实效。如在低年级,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结合数学知识的学习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意识;在中高年级,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设置数学问题的情景,以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对数学现象经历“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激发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4.严格管理,遵守课题研究规范

为了保证课题富有成效,我们成立了分工明确的课题组网络。为了便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和观点的碰撞,对实验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我们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门电子邮箱,建立课题研究QQ群,老师们收集整理的各种资料(如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教学资源包等)可随时放入电子邮箱或者在群内进行交流,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的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讨,我们规定:每月必须举行一次实验教师课题研讨活动;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上交一篇课题案例;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召开一次课题总结会,整理有关资料并作出认真分析;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课题阶段汇报,总结、提升、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八、研究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200808月—200809月)做好课题的实践调查和文献分析。

2.实施阶段。(200810月—200911月)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撰写课题论文和展示课题实践成果。

3.总结阶段。(200912月—201002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整理课题资料,申请结题。

(二)课题组成员和专长

总课题组及子课题组人员分工

  长:朱春雷  负责组织及全面主持本课题的顺利实施。

副组长:祝    负责制定课题组学期实施方案并具体实施。

  员:王明业  孙宝霞          任义艳  胡佳佳

徐艳春  王祥军 

具体分工如下:

  恒,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教务主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连云港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多次参与第一轮课程改革的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在市、县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县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观摩课,主持省、市、县级课题且规范结题。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具体负责课题的指导工作。

孙宝霞,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教科室主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多次在县级教学活动中获奖,具有多年从事小学两个学段教学的经历,教学经验丰富,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尤其对数据统计和分析有独到的见解。负责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统计与汇总。

  涛,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教务副主任,小学数学高级教师,分管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经历和数学学科管理和研究经验。现为县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和案例在市、县级论文和案例评比中获得一、二等奖,参与市县级数学课题研究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填写、综合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霞,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高数组教研组长,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有从事两个学段教学经历,教学经验丰富,县级骨干教师,多篇论文在市县级获奖,辅导多名学生在市县获得一二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指导奖,教学实绩突出。负责收集原始教学资料、实验数据,设计相关的问卷。

胡佳佳,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低数教研组长,小学数学一级教师,数学专业本科学历,对低年级教学有着相当的理论素养,校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深受学生喜爱。

任义艳,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有着数学学科教学经验和数学研究经验,在问卷设计、信息收集、数据处理等方面有较强的能力。负责提供研究所需设备,绘制统计图表,协调相关事宜等。

徐艳春,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有着丰富的高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课堂教学扎实、高效,热爱教学科研工作,对数学教学研究工作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教学效果显著,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经验。负责课题的资料保管、课堂教学实验、报告撰写等。

(三)专业特长

本课题主持人朱春雷同志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连云港市名师、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管理和教学实践经验。参与研究的两位成员也有着多年从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经验,先后主持过市县课题研究工作。

鉴于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朱春雷同志负责本课题具体规划和组织实施,祝恒负责的理论研究和档案资料的归集与整理、撰写论文和报告等工作;孙宝霞同志负责课题实践的开展和成果汇报课等工作。孙涛、董霞、任义艳、胡佳佳、徐艳春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从事一线教学工作,是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结合教材特点,遵循认知规律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巧妙的导式,对培养求知情趣而热爱学习;培养审美情趣而陶冶情操;培养创造兴趣而发展个性逻辑。导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处理的重要环节,可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经的教学过程之一。因此它也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5)沟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二)关注学习状况,遵循导入原则

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主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注意力是学习的先导,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先天好动,无意注意占很大成分。所以,上课伊始,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新课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极短的时间内,巧妙地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到位”。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特征做到有的放矢.是辅助,才是根本.所以,导入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服从全局,不可舍本求末.

2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导入设计应该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的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导入内容准确无误.导入的科学系统要素包括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物的要素(导入材料),操作要素.导入材料与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联系以上各要素的主线,是决定整个导入设计的关键因素.因此导入要具有科学系统性.

3要具有启发趣味性

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富有启发趣味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进入探求知识的境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 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要具有操作简洁性

导入要精心设计,要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力争用最精练的语言,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接受或掌握,并在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可操作性是联系师生与导入内容的桥梁,是课堂导入设计的重点部分.

5要有关联时效性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导入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三)衔接学习情境,提升导入实效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刚上课时不能立即进入学习状态。怎样使学生尽快稳定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导入新课下功夫。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结合苏教版教材特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经验,我们收集并尝试以下导入新课的方法: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基本结构及知识之间的关系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定向,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总的概念和基本轮廓.它能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和质量,适合条理性强的教学内容.

2.问题导入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心理学指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教学开始,“设疑”作为学习的先导,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1)用发问导入新课

教师针对跟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向学生发问,创设问题情境,但又不要求学生作出回答,目的在于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究的欲望而导入新课。

2)用设问导入新课

读书需要思维,思维始于问题。设疑是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障碍,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导向。用设问引起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

3)设问引疑法导入

3.悬念导入法

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兴趣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小学生容易被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促其思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在导入新课时,需要教师设悬念,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必然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①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1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1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考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1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了。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愿望。②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

4.以旧引新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任何新知识都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新旧知识的联结工作,找准新知识的固定点和生长点,根据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中起固定作用,把新旧知识熔于一炉组成新的网络,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同化和顺应。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先行者”。 ①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馋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1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识做铺垫,过渡到新知识。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②例如:教学“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先复习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使学生真正懂得所得的积表示多少个一,应该把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以这样的认识水平去理解乘数是两位数乘法法则,很自然地认识到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所得的积是表示有多少个十,这时积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在这里新旧知识如同水乳交融,必然收到顺水推舟之功效。

5.实物或教具演示法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新授前,使学生在一节课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陶冶。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 ①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②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正值澳门回归前夕。老师出示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2月20日澳门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了。这是一面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区旗也使学生受到了艺术美的熏陶。

6.生活实际联系法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很多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识的引入,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解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①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可以这样开场:我们年级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②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也可以采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导入,可以提问同学们来学校是否用交通工具?用什么工具?同学们马上回答:自行车公共汽车等。接着提问:自行车有什么特征?学生都争先恐后地答:两个车胎等?再问学生对车胎是否还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思考?我们提问学生曾经学过什么图形?同学回答:“点、直线、线段、射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我们提问:自行车的车胎能滚动吗?同学们都回答可以。 ③ 例如,在教学“整数减法中连续退位”时,教师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有一个小朋友要买一支6角钱的铅笔,他身边没有带零钱,怎么办?”学生说:“给一元钱去找。”教师又说:“他也没有一元钱呢?”学生说:“给十元钱去找。”老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十元钱怎么找法。这样从生活经验引出新算法,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连续退位的算理。

7.实验导入法。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可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 ①例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指导学生摆学具,有四种分法:1根与7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然后,教师指出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是“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说明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取新知的快乐。②例如,教学“反比例”的概念时,教师可通过演示和列表创设情境来突出这一本质。如在笔筒里放上若干支铅笔,每次拿10支,2次拿完;每次拿5支,4次拿完;每次拿4支,几次拿完呢?到此教师停止演示。由于创设了变“静”为“动”的演示情境,把本质“隐蔽”的定量(铅笔的总数20支)显现出来。促使学生的思维集中去领悟铅笔的总数一定,也就是“每次拿的支数”与“需要拿的次数”的“积”一定,为抽象反比例的意义创造了条件。引入实验演示。教师主要是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8.观察引入法

根据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概念教学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教学新概念要建立在生动形象的直观上,这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观察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口讲来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后,再让他们对所观察的事物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一个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①如在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性质时,让学生计算3X44X323X66X23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果,乘数和被乘数的位置,分析它们不同形式的算理,从而得出整数乘法的第一个运算性质aXbbXa。这种观察引入的方法进一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概念理解深。

 9.故事引入法。

有与教材有关的故事引入,课堂会出现“洗耳恭听”的势态。有一教师在讲“相遇问题”时说: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考教授的故事。小学生一下被吸引住了,因为他们想知道谁考教授?教授被考住了没有?教师接着开始讲:我国著名的数学专家苏步青教授,在一次去德国学术访问的时候,一位同车的外国名数学家在电车上给他出了个题目,要求他在下车前答出。这个题目是:甲乙两个人相对而行。距离是100里,甲每小时走6里,乙每小时走4里,甲带着一只狗,狗每小时走10里,狗比人走的快,它同甲一起出发,当碰到乙时它就往回走向甲,碰到甲时又折回走向乙,这样在甲和乙之间来回走,那么甲和乙相遇时这条狗走了多少里?教室里很安静,每个同学都在想。教师继续说:“那位外国数学家说完题目后问苏教授,要不要再说一次题?”教授说:“不用了”。

10.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结合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留守儿童较多,回家不及时复习这样的特点,为了更好的完成今天的学习新知,我们有意识的运用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特别在教学《数的运算》这一块,我们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运用复习导入法。课例: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学生已会的有两个运算符号,需要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有三个运算符号,而且两边可以同时运算的一节计算课。教师首先利用已学过的混合运算式题(例题也含在其中),帮助学生回忆运算顺序,在学生复习了两个运算符号后试做例题。

11.激趣导入法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叶圣陶老先生有句名言:"教材只是个例子"。也就是说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要有趣味性。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当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创造性的设计导入。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们老师根据农村孩子都会玩扑克牌这样的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出示了扑克牌,孩子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里教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灵活的处理教材,在呈现数学知识时,在抓住教材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苏教版教材除了选文更精美、编排更科学外,还动用了大量的版面配上了活泼、新颖、鲜艳的图画,图文并茂,相映生辉,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顺利的理解文字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图画作为一种实用而重要的教学资源,不但要使用,而且还要创造性地用好。我们也正是抓住苏教版教材这个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图画创设情境导入,让孩子们在有趣的情境中进入学习。课例: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根据教材提供的图片,教师创造性的出示家乡的建筑图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图片,在美丽的熟悉的情境中不知不觉的学习新知。对于苏教版中《空间与图形》这一块农村孩子空间想象力较差,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更注重用激趣导入法。

12.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不管哪个导入方法都要遵循这样的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愉悦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 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1.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数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到它的具体存在。教师要善于发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际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感悟出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如:苏教版12册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中的纳税和利息问题,教学围绕着学生在取钱中需要交纳利息税这一实际生活情景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如何计税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师善于把握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在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回顾,从而发现问题,然后找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解决问题,得到新知。如:一年级二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师创设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的情境:妈妈给小明1元零花钱,让他在1元币和一些角币中拿。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所以在帮小明拿钱中,就出现了拿1元币的,10角的,更有拿出25角的,52角的,当学生认可这些拿法都是1元后,也就顺利建立了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老师们很好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3)与学生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熟练。为了避免单调、枯燥地重复机械练习,设计学生喜欢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游戏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深刻体会数学的有趣。如:教学你会购物吗?”老师在课堂中设计模拟购物的实践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组成小小商店,分角色扮经理、售货员、顾客。同学们根据手中的钱数挑选喜爱的商品,在付币、找币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们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了有关人民币的计算这一知识运用。

  2.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成在生活中学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借助生活,抽象数学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学习百分数,课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化妆品某些化学含量的百分数;有学生成绩优秀率的百分数;有衣服标签上棉或化纤含量的百分数;食品上标有某种物质含量的百分数;新旧产品对比节能的百分数。有的百分数大于100%,有的则小于1%),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设法弄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这样在课堂上,由于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个个变得善说、善问。在互相的交流中,逐步明白并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学生用数学眼光捕捉并提炼数学知识,建立了生活与数学的自然联系,正是数学学习的现实感,让学习有了动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2)借助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质疑。在操作中思考、释疑。如苏教版11册二单元,表面积变化活动课,学生在动手包装书本的过程中,尝试、讨论、比较得出要让包装纸越少,也就让书本堆积的表面积最小,围绕着如何堆积书本展开探究,最后得出堆积的长、宽、高越接近或相等时,表面积越小。正是这些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应用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3)借助生活,延伸课堂,提高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把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至用,如用千克和克的知识帮妈妈买菜称重量;用分类的知识整理书包和小房间;用统计的知识分析班上学生的生日情况;用乘法知识解决租车、门票、用餐等实际旅游费用问题;用位置与方向知识完成学校平面图和未来规划图等。同时学会用数学日记记载自己的所思所得,把数学现象编成一道道生活数学题。学生把课堂放到了生活中,去体会生活问题的生动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学生的策略意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自然提高。

  3.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教学教研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普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本课题研究不仅提高了教师对操作层面上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转变了教学观念。

  备课时,关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容和生活现象,或让生活化的数学激趣,或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为例题来设计课堂,吸引学生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

  上课时,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去尝试、摸索、讨论,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探索实际生活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练习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练习,注重让学生自己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评价时,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帮助学生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的策略。

  4.形成了一些文本资料

  (1)优秀数学论文、案例集一本。

  (2)学生数学小论文一本。

  (3)全面系统的结题报告一份。

  (4)教师荣誉集一本

十、课题研究后的体会与反思

教无定法,教无定则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在实际课堂教学运用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有其它的导入类型或是几种类型的综合导入.一堂课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富的内容,否则就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浮,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墙上芦苇.新课的导入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小环节,不能忽略课堂教学艺术整体,不能一叶障目,更不能越俎代庖

(一)课堂引入方式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从调查问卷第二题的调查结果来看,“你们老师在教学新知识前,一般运用哪些方法引入?我们设计了四个选项:A、订正作业  B、批评学生  C、谈话、讲故事、出示场景图等  D、提出上课的一些要求”,只有8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一般会运用谈话、讲故事、出示场景图等方法来引入,虽然没有教师采用批评学生的方法引入新知学习,但还有13%的学生认为,有些教师在上课前,会提出一些上课的常规要求,2%的学生认为教师会用订正作业的方法引入新知学习。就是说,绝大部分教师在意识到课堂引入对新知学习重要性的同时,还有部分教师拘泥于常规,传承于老套,用订正作业、提出课堂常规要求的方式引入课堂,还不能积极自觉启用一些新颖的、有趣的方式引入课堂,所以说课堂引入具体方式的实际运用还不容乐观。

(二)学生比较认同新颖、形象、动态的课堂引入方式。

从调查问卷的第3题到第6题,我们依次征询了学生对“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做习题的方法、谈话或提问的方法、多媒体出示动感画面的方法引入新知学习”的效果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课堂引入方式的效果认可度依次为:多媒体出示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谈话或提问的方式→做习题的方式,认为“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动感画面”引入新知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的比率占到了90%,认为“教师用讲故事”引入新知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的比率占到了81%、另外两种引入方式,效果很好的比率只占到42%49%,甚至还有3%的学生认为“用做习题的方法引入新课”和4%的学生认为“用谈话或提问的方法引入新课”没有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不同引入方式的认可度差距较大,但大部分学生一致认为“多媒体出示、讲故事”等新颖、形象、动态的课堂引入方式的效果很好。

  () 加强现实生活问题和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1.在创设生活情境过程中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

  2.课堂上,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实践、探索的时机不够,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够,忽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

  ()加强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现代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教师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与时俱进,不断丰厚和拓宽自己的学识,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要花工夫提升课堂教学的专业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教师应该具有熟练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热情,有真情,要追求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课堂教学魅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好学。

上一篇文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现状调查报告
下一篇文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校园数学文化建设的研究》结题报告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