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课题成果 > 课题方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江都市华阳学校 黄国举  录入时间:2007-3-15  阅读次数:11211

一、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的传统是比较重视教育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而不太注重教育的个人发展功能。面对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里,用传统的、单一的、封闭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培养的时代所要求的人才,已经过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国家的需要,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998年“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的报告《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建议“就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日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传授,给他们现成的知识。”其重点与核心是把被动的传统学生角色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我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是一套较为集中地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又具有很强的实施可行性的教材。它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出发,力求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十分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凸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思想,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中的许多例题和习题的设计巧妙,即体现了知识的传授,同时也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材料的准备,许多题目和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教学的空间,也为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同时“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和使用也可以促进苏教版数学教材的有效使用。由此可见研究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与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使用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纵观目前国内教育研究的动态,对“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研究较多。但这是不够的,因为它仅仅考虑到学生“学”的一个方面,而对教师“教”的方面考虑甚少。教学活动包含了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教的方法如何体现“教”为“学”服务,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建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模式,就是力图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这正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探究性教学模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现代教学方法论为理念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学”为中心,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操作体系,突出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从模型建构的角度探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基本特点、教学原则和结构,以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实践性和可行性。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及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的有机结合。

二、         课题核心概念界定

“探究性教学模式”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现代教学方法论为理念而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学”为中心,建立的“探究性学习”操作体系,突出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和优化。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性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现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着力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体验和创新,是与接受式学习本质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社会生活出发,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它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是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更是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在探究学习中要求明确假设,应用批判性和逻辑的思维,要求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然随之转变。“探究性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高智慧学习方式的反映,它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实践性、超越性等特征。“探究性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它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创新性人才,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需求。

三、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 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 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探究活动离不开主体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高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主体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地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得、积累与能力的发展始终应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贯彻自主性原则就必须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改变长期的传统教育所弱化了的学生的主体意识及学生认同自己的被动角色地位的现象,真正将“以学生为主体”放在第一首要的位置上,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2、自主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来学习数学是我们课堂教学所应解决的根本问题。贯彻自主性原则就是要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知识由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由学生自主应用,真正将教学转变为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3、探究性原则

积极探究和思维既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心理条件和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和结果。对于未来的科学探索者来说,掌握知识宝库的钥匙比对某些具体知识的占有更有意义。学生的探究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两者之间只有程度的不同,而在过程本质上是相同的。贯彻探究性原则就要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4、民主性原则

在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贯彻民主性原则就要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向书本质疑,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做大胆探究。

5、合作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小组探索”与“个体探索”相结合,突出小组合作探索,实行优势互补。贯彻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合理将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讨、交流、归纳等,以弥补学生个体探索的不足,以实现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信息的多向传输,最终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6、引导性原则

小学生因年龄的限制,认知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有时不会自觉地提出目的,或按照所定的目的来感知,认知过程中,遇到问题不知怎样做,怎样想,或向哪个方向想,往往出现探究活动的盲目性、思维的混乱性。贯彻指导性原则就是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变“教书人”为“指导者”,变“权威人”为“组织者”,变“中心人”为“引导者”。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精心设疑、激疑,根据学生实际及学习内容巧妙点拔,指明学生活动的方向及思维目标。

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针对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结合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力图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提出关于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与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机融合。通过实验研究,从而确立“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结构,完成“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

五、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实验研究法

各个实验学校确定子课题,依据一定的理论假说,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必要而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按阶段制定计划,做好记录,完成总结,并及时撰写体会,总结成果。

2、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3、文献资料法

利用苏教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4、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时间:2006年9月~2008年10月(两年)

第一阶段:2006.5——2006.10  

①研究课题前期论证;

②成立研究课题组;

③填写《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课题申报、评审书》;

成立各子课题组,制定各子课题组的研究计划;

拟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06.10——2008.4

①各子课题组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的研究;

②定期举行区域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评价活动,探索教与学活动的操作方式;

③积累研究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④撰写案例和论文,展示优秀课例、优秀教学设计和优秀论文。

第三阶段2008.4——2008.10

①撰写各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

②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③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七、研究成果形式

①总课题实验方案和子课题实验方案;

②优秀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论文集

课题研究专题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⑤课题实验经验材料汇编;

八、课题研究组织

课题研究导师:赵公明(省特级教师、江都市教科室主任)

                蓓(中学高级教师、江都市教科室副主任

              殷传勤(中学高级教师、江都市教研室副主任

                佳(中学高级教师、江都市教科室研究员

课题研究主持人:黄国举

课题组成员:苏永明   蒋爱民  马兆银  陈显军  陈晓荣   朱爱武 

子课题组研究负责人:

1、“数与代数”领域“探究性”教模式的建构与使用----蒋爱民(江都市小纪小学

2、“空间与图形”领域“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使用----马兆银(江都市吴堡小学)

3、“空间与图形”领域“探究性”教模式的建构与使用----陈显军(江都市高徐小学

4、“统计与概率”领域“探究性”教模式的建构与使用----苏永明(江都市宗村小学

5、“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探究性”教模式的建构与使用----陈小荣(江都市黄思小学

6、统计与概率”领域“探究性”教模式的建构与使用----朱爱武(江都市华阳小学

参加研究人员:仲生龙、杨宏卫、沈海燕、仲松平、花文魁、沈阳、禹宏征、刘微  薛志春   滕华   陈君   刘松   陈桂香  徐淑萍  马春圣  万春华  沈雅静  周正明  王怀舒、蒋晓勇、熊祥、单春梅、郭元妹、王芳、章素华  何荣见  何惠芬  沈宝定   张志凤  孙志坚  朱罗扣   俞家红  朱爱群  陆宜贵  于正刚  花银蕊  王云  王春花  张粉银  张兴存  丁银  丁庆凤  韩家彦  丁传妙

十、相关保障

    该课题组是一个“素质好、水平高、功底厚、能力强”的科研集体。课题主持人是扬州市学科带头人、扬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扬州市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中学高级教师,曾主持市级多个课题并且顺利结题,有丰富的课题实验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参与研究人员都是市县级骨干教师、课优教师或教坛新秀,他们朝气蓬勃、进取心强、勇于开拓,有奉献精神,是开展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这些为该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人才条件。有课题研究导师赵公明、殷传勤等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为课题研究解决了理论上的难题。另外这几所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齐全,文献资料丰富,有比较充足的研究经费,为该课题研究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课题研究由黄国举全面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实验、总结推广,各课题组成员分别在各校组织教师确定子课题开展实验,并且及时将使用资料整理、汇总上报华阳学校。 

上一篇文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下一篇文章:《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改善的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