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随笔集萃
探寻规律背后的道理,向思维更深处迈进——以“和的奇偶性”的教学为例
作者: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吴文娟 陈 微  录入时间:2020-7-14  阅读次数:2407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先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提出猜想,再鼓励他们通过不同的例子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但由于课堂教学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实际教学时常常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不,前不久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索“和的奇偶性”的规律时,就有人对得到的结果提出了进一步的质疑。

【情境再现】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和验证,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继续想一想,如果有若干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的奇偶性又会有什么规律呢?

生:若干个不是0的自然数相加,和要么是奇数要么是偶数。

师:问题是,什么情况下和是奇数,什么情况下和是偶数呢?

沉默片刻之后,有人举手示意。

生:可以像刚才那样,先举出一些例子,从中发现规律后再进行验证。

师:这个想法不错。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几个连加算式,算出得数后再比一比、想一想,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各自写算式、算得数、找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交流和展示。

师:大家写出的连加算式有很多。如果把这些算式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做?

生:和是偶数的分为一类,和是奇数的分为一类。

师:其他同学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齐)同意!

师:既然如此,就请大家按这个标准先把小组里写出的连加算式分一分,再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

学生在小组里分类、比较之后,组织进一步的讨论。

师:找到规律了吗?

生:我们发现,只要加数都是偶数,算出的和就一定是偶数。

师:他这个发现正确吗?其他小组也结合写出的算式看一看。

稍后,学生纷纷表示刚才这个同学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那是不是得数是偶数的连加算式中,加数一定全是偶数呢?

生:不是的,加数全是奇数时,得数也会是偶数;加数中有奇数又有偶数时,得数也有可能是偶数。

师:这就有点麻烦了。接下来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找到规律呢?

学生不再发言,纷纷陷入沉思。

师:既然加数全是偶数时得数一定是偶数,接下来能不能先考虑得数全是奇数的情况呢?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不待教师继续要求,便自行展开探究活动。

生:我发现了!在加数全是奇数的算式中,当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得数一定是奇数,当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得数一定是偶数。

师:他的这个发现正确吗?请其他同学结合自己的算式验证一下。

不一会儿,学生纷纷表示上面的发现是正确的。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得到了两个结论,一个是当加数全是偶数时,得数一定是偶数;另一个是,当加数全是奇数时,如果加数的个数是奇数得数就是奇数,如果加数的个数是偶数得数就是偶数。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加数中有奇数又有偶数的连加算式。

没有想到的是,笔者话音刚落,有个学生就主动站了起来。

生:老师,我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加数全是奇数时,加数的个数是奇数得数就是奇数,加数的个数是偶数得数就是偶数?

师:刚才你有没有举例验证?

生:我们小组也找了几个加数全是奇数的连加算式,但是这样的连加算式是找不完的。所以,我有点怀疑这个发现是不是一定正确。

师:你的意思是,仅仅靠一些例子还不足以表明刚才那个同学的发现一定正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隐藏在规律背后的道理,是吗?

生:是的。

师:老师觉得这个同学的意见很有道理。请大家一起来继续想一想----为什么加数的个数是奇数得数就是奇数,加数的个数是偶数得数就是偶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全班交流。

1:我是这样想的----假设加数都是“1”,那么“1”的个数是奇数得数当然就是奇数,“1”的个数是偶数得数当然就是偶数。

2:也可以假设加数都是“5”,这样55个地数,“5”的个数是奇数时,和的末尾一定还是“5”,得数就是奇数;“5”的个数是偶数时,和的末尾一定还是“0”,得数就是偶数。

师:你们能够联系“1”和“5”这两个数的特点进行思考,很有新意。不过,这样想,还是有点举例的味道,说服力还不够。

1:我们可以把连加算式中的奇数两两相加,也就是每两个奇数凑成一对。这样,如果正好凑成若干对,得数一定是偶数;如果不能正好凑成若干对,得数就是奇数。

2:我明白了----如果是偶数个奇数相加,能正好凑成若干对,因为每对都是偶数,所以得数一定是偶数;如果是奇数个奇数相加,凑成若干对之后,最后会剩下一个奇数,因为偶数﹢奇数=奇数,所以得数一定是奇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进行逐步呈现如下的板书:  

  


师:刚才两个同学不仅说得清楚,而且想得非常透彻。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可以从少到多一步一步地想----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再加一个奇数,和变成奇数;再加一个奇数,和又是偶数;再加一个奇数,和又变回奇数……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当加数的个数是1357……时,和一定是奇数;当加数的个数是2468……时,和一定是偶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解释进行逐步呈现如下的板书:

 

 


……

【教学思考】

上面这个意料之外的教学过程成了本节课最为出彩的片断,赢得了同行的一致称赞。课后,笔者围绕“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探寻规律背后的道理”做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首先,要保护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揭示规律之理有利于培养理性精神,有利于引发深度思考。但这些意义均是教师的愿望,学生对于“揭示规律之理”是否有内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形成对“规律之理”的向往和好奇,进一步的探索活动才能有效地展开。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比较,形成了猜想,并进行了验证。同时,也正是举例验证的局限性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例子是举不完的,背后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对学生这个真实的困惑,笔者没有因其打乱教学节奏而虚言搪塞,更没有为了完成预定教学任务而置之不理,而是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地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思考,主动投入新的探究学习过程。实践证明,教师的真诚回应,不仅使课堂呈现出更加生动的局面,而且也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对相关规律的深度理解。

其次,要通过适当的点评将学生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围绕“为什么加数的个数是奇数得数就是奇数,加数的个数是偶数得数就是偶数”这个问题展开全班交流时,学生首先想到的还是结合具体的数进行思考。尽管这样的想法具有独特之处,但其不足也很明显。为此,笔者给出的点评是“你们能够联系“1”和“5”这两个数的特点进行思考,很有新意。不过,这样想,还是有点举例的味道,说服力还不够”。当学生想到“凑对求和”的方法之后,笔者一方面充分肯定“刚才两个同学不仅说得清楚,而且想得非常透彻”,另一方面则继续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展开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处理,既清楚地表达了对学生思考成果的尊重,又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事实上,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的水平确实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就连听课教师都由衷地为他们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此外,根据学生的表达,适时呈现结构化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原本零星和分散的思考成果更加完整和富有条理,而且也为更多学生理解这些思考成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提升。

总之,尽管“探索规律”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但根据教学实情,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探寻规律背后的道理,激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使他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

上一篇文章:不妨让学生直面问题
下一篇文章:满足学习需求  让学习真正发生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