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理论研究 > 随笔集萃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作者: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西堡镇西堡学校 窦增杰  录入时间:2019-7-10  阅读次数:3214

人,都是社会的人,都需要与他人接触,与他人合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了,尤其是各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更是屡见不鲜。但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合作学习过程,还是能发现诸多的不足----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后,前排学生刷地回过头来,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我觉得……”,等等,不一而足。显然,这样的小组合作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合作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要实实在在地培育合作学习小组,精选合作学习内容,引领合作探究方向。

一、培育合作学习小组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差,此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育学习小组。一开始,可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一人说,另一人听,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价,然后交换角色。经常组织这样的合作,学生也就能逐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当学生对两人合作相对熟悉,已经具有初步的合作经验之后,再结合具体情况逐步向3人、4人等多人小组过渡。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由于不同小组整体学习水平的差异,常常会出现有的小组能够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有的小组还没有弄清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有的小组能够不断产生令人欣喜的学习成果,而有的小组总是被各种简单的问题所困扰,迟迟得不到有价值的结论……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影响小组之间的正常竞争,挫伤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还会影响全班范围的讨论和交流。为此,我们在组建合作学习的小组时,要注意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必要时也可根据学业水平给各小组的成员相对固定的编号,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小组里每个成员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从小组合作中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小组内的适当分工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曾将班上的48位同学分成了12个学习小组,并且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做了明确的分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进行汇报。这样一来,每个小组成员都需要各司其责,都不会成为小组学习的旁观者。当然,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也不是一直不变,在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调换他们的分工,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不同角色都能有所了解,体会小组里的每项工作都很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

二、精选合作学习内容

提供给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十分重要,会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所以,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精心选择那些仅凭个人力量难以独立完成,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相互启发的各种数学问题。具体来说,一是具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的问题。例如,一年级上册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之后,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面装有不同形状的几何体,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由一人提出需要摸出的几何体的名称,另一人则按要求摸出相应的几何体,并让其他小组成员评判。二是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实践性的问题。例如,二年级上册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分别估计并测量课桌面的长、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三是容易引发不同想法和见解的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教学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从某一面看到的图形摆出相应的几何体,启发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找到符合要求的不同摆法,体会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相同的物体,看到的图形有可能是相同的。

三、引领合作探究方向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深入到小组中去,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进程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情,灵活地调整教学环节,以便于更好地引领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面积概念的认识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比较两个面积相近的长方形的大小。由于仅凭观察或简单的重叠很难得出结论,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于是,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并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一张,同时启发:“这是一张神奇的方格纸,只要用好它就能轻松地确定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一些。”在此基础上,学生不仅很快找到比较上述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而且还在讨论和交流中初步意识到:如果长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小方格,可以把不满整格的都当成半格来计数。这样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面积”量的属性,也能为进一步学习面积的计量提供极有价值的启示。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实际教学中,只有着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包括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各种学习方式的作用,才能真正落实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

上一篇文章:“哪杯糖水甜”引发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文章:在想象中放飞学生的思维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版权说明
版权:南京东方数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版权所有 建议浏览器使用1024×768分辨率 技术支持: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ICP备案编号: 苏ICP备05026912号